小林最近心情很不好,头发都变白了几根。他在郑州的一家智能制造公司担任项目经理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项目,负责一个智能工厂改造项目,但项目进展受阻,问题出在申报材料上。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下发的数字化转型试点申报表,要求非常严格,每一项指标都很难达到。
河南省工信厅项目怎么申报?那段时间,小林在百度上查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词。他回想第一次看到申报通知时,面对里面写满的条款感到十分困惑,诸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上云用数赋智”之类的词汇,在文件中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但他一个也看不懂。
去年十二月下旬,小林在单位加班,面对电脑屏幕不停唉声叹气。申报期限仅余两星期,公司智能化升级确实开展了很多具体工作,但相关文档却抓不住重点。"系统整合达85%"这类技术人员提交的指标,在申报单的"技术准备情况"一栏中,实在不知如何填写。
工信厅项目材料要注意啥?他后来才意识到,核心在于吃透政策的特性。那天他鼓起勇气联系了区工信局的王科长,对方一句话让他豁然开朗:需要对照指标逐项分解,他们建立的智能生产线,属于"智能制造十大典型场景"中的"柔性生产",这才是关键加分点。
小林通宵修改材料时,单独调整了生产车间的能耗监测部分。原本只说明"使能源消耗减少了12%",后来补充说明"达到了《河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指南》第13条中关于智能能源管理的标准"。就因为这一小处改动,这块内容从普通的成就变成了符合政策的对应项目。
今年一月份刚开始,我去省工信厅递交文件,接待处的职员翻了翻材料,指着其中一页说:"你们这份'工业软件自主化率'的说明,最好再附上著作权证明的影印件。"小林心里猛地一沉——这正是一直没补充的部分。幸好返回公司补充材料时,工程师从柜子里找到了三份早已办妥的软件著作权登记文件,原来技术部门早就把MES系统的关键部分用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了。
3月十五日那天,公司邮箱忽然出现省工信厅的公布名单,小林负责的项目被明确收录其中。他现在常对其他从业者表示,提交材料这件事,要像迎合政策偏好那样,必须弄清楚它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说他们有一套运用机器视觉的检测装置,将其表述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品质自动监控系统",显然比单纯罗列技术指标更有说服力。
其实,申报过程很像是闯关游戏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项目,每个步骤都有诀窍。小林后来有个心得:先从申报手册里摘录"重点扶持领域",贴在办公区域,让公司的业务与之对齐;再去请教那些已经成功申报的同行,研究他们材料中"数字孪生""数据中台"是如何融入实际工作的。
小林的书桌上放着《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项目申报指南汇编》,封皮已经磨损变形。前阵子有位学弟向他请教,他指着书页上折起的角落说,制造业单项冠军的认定标准,和专精特新企业的评价方向大相径庭,前者强调市场份额的高低,后者则更关注科研经费的占比。
前些日子,项目获得了200万的专项拨款,董事长在会议上特意给小林颁发了奖励。他摩挲着那份盖有"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章的批文,猛然意识到,那些天为了政策文件而奔波忙碌,是值得的。
如果周围有人正在研究政策申请的事务,可以分享小林的故事给他们。解决困难的方法,或许就隐藏在那些看似乏味的政策规定之中。如果觉得内容有价值,记得进行点赞和保存,也许将来会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