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职称评审规划案例
上个月在中关村那家咖啡馆遇见老周,他眼下有明显的黑眼圈,让我吃了一惊。这位来自工信部某研究机构的资深工程师,正拿着评审材料不停地摇头,说连续三年评不上副高级职称,他负责过两个国家级项目,但在成果量化这一项上却始终没有具体内容。
如何突破评审瓶颈
老周在研究所的处境颇具代表性。去年冬天他和酒,透露正参与某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算法优化工程,试验环节察觉到抗干扰性能有递减现象。那时我就劝他,要抽离出中间那17组对照检测资料,专门进行个案剖析。
技术成果量化方法
今年三月,在研究所举办的技术交流会上又遇见了老周,他送给我一本关于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案例的资料集。据了解,他将自己算法更新时调整参数所绘制的曲线,依据工信部2019年公布的科技成果评估方案,分解为三项单独的技术点,并以此申请了软件著作权。
评审材料准备技巧
上周老周来电报喜,说答辩期间评审专家对他提交的"研发全过程追溯矩阵"特别重视。这个流程图是用Visio制作的,长达23页,把项目从预研到验收的所有环节,都和申报要求中的评审要点一一对应起来。他还特别指出,去年在研究所图书馆找到的《研究机构绩效评价指南》对他帮助很大。
跨部门协作关键点
老周提到的一个小情况很有意思,他拿着刚整理好的数据去所里的情报室找王主任检查,王主任建议他加上"成果转化应用证明"。正好中试车间上个月正好完成了这项技术的工艺验证,所长就亲自签了应用报告,这个报告在评审会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老周的副高职称评定结果已经在研究所的内部网站上公布,那天去帮他准备材料时无意中看到他办公桌的角落里放着一摞半尺来高的《工业和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我准备离开时告诉他打算把他的事迹写成案例工业和信息化部 研究所,他摆了摆手又递给我一本《科研项目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 研究所,说:"给后辈们留下些有价值的资料,比什么都好。"
如果你身边有正在接受评审的科研人员,可以转发这篇文章给他们,让他们参考。也请大家到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评审经验,如果点赞数量达到一千,就公布研究所内部不公开的加分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