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老朋友张伟,他在昆明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已有十五年,去年被任命为云南省工信厅规划处处长。上周末,我们在翠湖边喝茶时,他拿出手机给我看相册,其中最新的一张照片展示的是怒江边刚刚竖立起来的光伏板阵列,阳光反射在工人安全帽上的"云品出滇"标志上,显得十分清晰。
云南工业如何破局产业转型困境
老张讲,去年省级层面提出数字经济要增长一倍的目标时,许多地市的相关负责人因此夜不能寐。他印象特别深的是三月曲靖举办的产业讨论会,一位来自老牌铜加工厂的发言者情绪激动地站起,直言:"我们家祖孙三代都从事铜块生产,如今要转产新能源,新增的机器设备费用由谁承担?"那天会议结束后,他特意邀请这位代表前往麒麟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参观依托比亚迪供应链建立的本地协作企业,这些企业经过半年转型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三月。
工信厅怎样帮助企业技术改造
他在云南昭通见到一家天麻处理企业,深受触动。企业主李姓老板向他抱怨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用六百万元购置的德国制造机器,生产效率却不如江苏地区规模较小的工厂。经过省里有关部门协调,引进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分离工艺,对设备进行智能升级,这套融合了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的生产线,加工的精准度反而超过了德国的原始设备。上个月我走访时,老李指着那些正在装载的货箱,提到:"那是给瑞士制药公司供货的,现在一公斤能卖到过去十公斤的价钱。"
如何理解云南工业的绿色转型
最打动我的是他提及腾冲一家水泥厂的实例。该厂负责人起初对碳排放目标持反对态度,后来经工信厅安排,前往普洱考察了使用咖啡渣制造水泥的示范点。如今,这家工厂在产品中加入火山灰成分,不仅减少了煤炭使用量,而且新产品的抗压能力提升了百分之十五。老张拿给我看去年的相关数据,全省范围内,所有大型工业企业的单位能源消耗量降低了百分之四点二,这个成绩比国家规定的指标超额完成了百分之零点七。
离开之际,老张拿出了一个存储设备,里面记录着云南省工业碳达峰计划的新进展。他谈到近期常常回想起2008年,当时他跟随老厅长考察滇池沿岸的污染工厂,看到河面上漂浮着许多死去的鱼。如今,在同一个地点,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数字产业园区。他感慨道,十五年足以制造一艘航空母舰,云南的工业也应该进行技术革新了。
要是觉得这些内容挺有用的,就动动手指点个赞;要是您在云南产业升级方面有亲身经历,非常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把这些信息分享给周围从事实体经济的伙伴,也许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