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的经营者,近期是否感觉制造效能难以提升?产品检验后需要重新加工的比例持续偏高?就连客户的工厂审核也变得不再像从前那么容易通过?我的一位朋友张强,他的经历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他在东莞经营一家生产电子零件的工厂,去年这个时候几乎因为某个细小的部件而损失了一笔价值百万的订单,最终却通过一个规范化的举措实现了转机。
什么是行业标准认证?
张强的工厂专门生产汽车线束连接器,2022年承接了一项重要订单——为某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供货。合同签订那天他邀请我共进晚餐,表示终于度过了难关。然而在样品检测环节出了问题:金属接触点的耐磨损程度比标准低0.2微米,客户因此退回产品,并指出"不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相关规范"。
行业标准如何提升竞争力?
张强在那个时期几乎全天都在车间里度过,早上八点他会监督工人更换模具,下午则会在实验室里查看检测数据,到了晚上还要研读那本有三百页厚的《GB/T 18287-2013 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充电器》。他最终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电镀环节——原先为了节省成本所采用的铬酸盐处理方式,完全无法满足最新标准对五百小时盐雾测试的耐受力要求。
五十万元购置无氰电镀装置那天,厂内资深技师李师傅低声疑问:"我们连续十年都沿用旧方法,更新装备真的必要吗?"张强没有立刻回应,他安静地在生产区域墙壁上张贴一份清单,用醒目的红色标示出规范中的十八条必须执行的项目。三个月后,新制作的样品提交检测,不仅抗磨性能符合规定,其绝缘阻抗还比标准值高出百分之二十,当客户质量管理人员亲自到场核查时,他们连续三次表达了惊讶之情。
小型企业要做行业标准吗?
今年三月末期,我到张强那里去看了看,感觉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车间门口有个铜牌,上面写着"遵循规范:SJ/T 11637-2016",每条生产线尾端都设有规范对照的检测工具。他告诉我现在订单多到年底都忙不过来,上个月还有其他公司的人来请教怎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获得认证。最明显的改进是,次品率从原来的百分之八降低到了百分之1.2,仅材料费用就节省了二十多万块钱。
行业标准认证流程复杂吗?
其实没那么玄乎。张强的做法是,首先在工信部网站(www.miit.gov.cn)查询相关行业规范编号,例如电子零件类对应SJ/T为前缀的规范;接着委托第三方进行全面检测,重点关注关键指标,比如他那个连接器,着重检测了插入拔出能力和温度耐受性两个重要参数;最后向当地工信部门提交申请材料,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办理,四十五天内就收到了核准文件。
不做行业标准有什么风险?
上月聚会喝茶时,他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老客户,询问能否依照旧时做法,生产一批不符合现行规范的零件。张强立刻表示反对,强调自从去年经历过产品未达TC113标准要求的严重后果后,就再也不敢触碰此类风险了。如今他手机里保存着《标准化工作导则》,认为这本才是制造业的必要保障。
未曾料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某个行业规范,竟能令规模较小的企业焕然一新。倘若你正为品质或业务烦恼,不妨先查询自身产品所对应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编号。张强经常强调:"规范并非束缚,而是指引。"若觉得有价值就给予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若在认证程序方面有疑问可在留言区提问,我会请他传授心得。保存这篇文章,或许未来某个时刻就能派上用场。想要标准目录,请私信我,免费提供整理好的制造业对标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