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常听闻制造业负责人提及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官方审核过程繁琐的问题,特别是今年物料费用持续攀升,许多人都因测试环节受阻而犹豫是否投产。我的挚友老张在东莞经营一家金属制品企业,上个月恰好遭遇了类似的困境,最终通过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寻求支持才得以化解危机。现在就来讲述他如何摆脱难题,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启示。
产品总通不过认证怎么办?
老张经营一家工厂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专门生产汽车零配件,今年承接了新能源电池壳体的项目,客户规定三个月内必须获得「UL安全认证」。起初认为这很简单,因为过去审核传统零件时都顺利通过。结果样品送交专业机构检测,两次高温实验均未合格——外壳在80℃时变形超出标准,这会危及电池的散热性能。
眼看交付期限只剩下四十五天,老张急得嘴角都起泡了。他先是找材料供应商更换配方,尝试了三种进口橡胶却都不合格;接着又请大学实验室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却是「结构设计本身就有问题」,需要重新返工修改图纸。现在再改图纸就等于重新开始,不仅损失钱财,恐怕连客户那边也要搞砸了。旁边工厂的老板建议他:「你为何不去工信部电子五所碰碰运气?他们在这方面很专业。」
电子五所能做产品检测吗?
老张起初确实觉得费事,认为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后来没办法,才拨通了电话,结果第二天就安排了面谈。广州西陇基地的五名技术员当天就赶到了现场,携带了便携式应力检测设备,在生产线旁边对模具的冲压角度进行了即时检测。
三天后提交了一份详尽报告:问题主要出在两个地方,首先外壳边角圆弧的尺寸太小,造成应力集中,其次金属板材的涂层固化时间太短,高温时分子稳定性不足。工程师不仅提供了改进措施,还推荐了三家涂层供应商,这些厂商都通过了可靠性检验。
企业整改半年能完成吗?
依照那五个方案重新制作模具并更换涂层,老张把所有家当都押了进去——仅仅模具返工就耗费了七十万元,车间日夜不停地赶工。到了第二十八天,新造的样品送到五所进行检测,这次特意使用了「企业快速检测路径」,原本需要十五天的检测时间被缩短到了七天。
记得7月18日那天,老张坐在检测中心门口看手机,看到合格结果时,立即给工程师转了888元的红包,不过对方没有收。他后来笑着说,如果早点找五所帮忙,很多事情就不必额外花费。他们不仅负责检测,实际上是在帮他提前发现潜在问题,这笔钱花得清楚明白。
老张的新能源外壳现在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了,客户又追加了下半年的订单数量,前些日子他带我去了趟工厂参观,指着墙上挂着的「CMA认证合作单位」铜牌对我说,咱们这种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以后要推出新项目,首要步骤就是先找五所进行一次「基础评估」,这样既方便又能节省开支。
经营商业最怕盲目行动,特别是电子领域技术迭代迅速,单靠过往经验很容易遭遇挫折。当你遇到产品测试或资格审核这类难题时,可以多研究下权威机构的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有时候明确方向比埋头干更有价值。若觉得这话说得对,请给个支持,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曾遇到的审核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