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前身有哪些部门?
前些日子和一位在通信领域工作多年的老伙伴小酌,他是我认识的人里少数几个能把单位内部调整说得绘声绘色的。酒过三巡,他向我叙述了二十年前他亲身经历的单位重组,那段时光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怎么成立起来的?
我的老朋友老刘,在2003年开始在信息产业部任职,那会儿他刚完成学业,心里充满了对信息化发展的美好期待,他回忆起,工业和信息化部最初是由1998年成立的信息产业部,以及原本负责工业发展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属的相关部门整合而成,这两大脉络,在200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调整时融合在了一起,由此构成了现在这个工业和信息化部。
老刘提到,当时的变动让行业受到了很大影响。他所在的部门负责电信方面的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前身,本来以为只是换个名称,结果连工作范围都增加了。过去只负责通信和电子产业的政策规划,调整后还要兼顾装备制造、原材料供应、消费品等多个工业板块。用他的表述就是——深夜突然收到钢铁产能的信息,大家都懵了。
机构合并对通信行业有什么影响?
说到这个,老刘显得有些激动,那年的3月,改革的消息正式宣布,当时,原本界限分明的行业监管体系被彻底改变,新部门的成立时间只有短短的60天,他之前的领导被调往国资委,他们部门里的一半同事加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余人则被分配到了其他机构,他办公桌上的文件,内容也从单纯关于通信技术标准,突然增加了关于“两化融合”试点申报的资料。
在过渡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前身,老刘最难忘的是在山东某地参加的一次行业活动。他原本只是去了解光纤入户的进展状况,却突然被要求协助解决当地工业和通信设施同步建设的问题。会议中一位资深工程师明确指出,单纯铺设网络并不足够,关键在于要让工厂能够实际应用。这句话给老刘留下了深刻印象。
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过去有何不同?
2009年春节之前,老刘在整理资料时找到了两本电话簿,一本来自信息产业部,另一本则是新机构的,他把它们做了个对比,发现这次机构整合不只是换了牌子。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这些词汇变得很常见,过去分散在好几个单位的行业监管工作现在终于合并到一起了。老刘打比方说,“负责网络的开始了解机床,制定标准的也开始关注生产线了”。
那天喝酒快结束时,老刘忽然想起某件事,掏出手机,把一张旧照片给我看,照片是新部门成立时大家拍的,那帮年轻人如今,有的当上专家,有的到公司去了,还有的像他,成了制定政策的核心骨干,他给照片写了段话:队伍是常在的,但队伍也会慢慢成熟。
阅读完请给予支持,刘先生的经历应该让更多人知晓。倘若你们对体制变革也有体会,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