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老陈在朝阳区一家咖啡馆见面,他谈起自己参与通信工程建设的多年经历,让我有很多想法。这位在工信部相关单位工作了十五年的通信专家,通过讲述一次紧张刺激的施工事件,让我学到了很多。
通信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如何保障
去年冬天特别冷的时候,老陈带领团队在河北一个山区地方修建基站。气温低到零下十五度,施工人员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偷偷把防寒的步骤给省略了。那时候就发现混凝土上结了冰块,但是没人敢阻止他们。老陈回忆起这件事,手指就下意识地在咖啡杯边转来转去。结果真的在浇筑了三天之后,基座上出现了贯穿的裂缝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建设工程,整个塔基都要重新做。这个造成八十万的损失,最后让项目拖慢了四十五天。
工业和信息化部资质办理流程
后来老陈把《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无意中察觉到事故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问题——这个施工队伍其实是挂靠在一家刚刚拿到资质的公司的。"这下明白为什么主管部门要把资质分成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设备安装这三个大的类别,"他指着第17页对我说,"每个类别还要再细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目的就是为了筛除这种投机取巧的。"
通信工程监理要点解析
如今的老陈判若两人,他总随身带着三件重要东西:监理手记、检测工具和盖了公章的文书。上周我去他监管的雄安新区5G工程,正好看见他陪着监理人员测量钢筋捆扎的松紧度。他弯腰在桩基旁边比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建设工程,"哪怕一毫米的偏差也得记录在案,"他解释道,"通信塔架的设计使用周期通常在二十年左右,这些记录最终都会归档到工程质量的永久责任簿中。"
基建狂魔背后的工匠精神
观察老陈如今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让人无法联想他曾是那个宣称"效率就是一切"的负责人。据他本人讲,通信行业早已超越过去那种简单扩张的阶段,现在关键在于整体过程掌控水平。事故发生以来,他带领的集体反倒连着三年荣获上级颁发的优秀工程荣誉。
我国每天都有1万5千个基站建成,是众多像老陈这样的建设者支撑着数字中国的根基。如果你从事通信工程行业,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经历。若觉得此内容有价值,请点击喜欢并保存,同时将文章分享给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