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参与国防工业相关业务的人都在谈论形势有了新的变化。记得老张,他在苏州的一家精密制造公司担任技术主管长达八年,上个月遇见他时,他那种轻松许多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你对国防和民用产业结合的话题感兴趣,并且想知道政策优势如何转化为实际利益,老张的遭遇或许能提供一些思路。
军民融合政策有啥用?
老张的企业主要承担航天研究机构的零件制造任务,专业能力很强,但以往常常因为资质问题受阻。去年下半年,总算通过了安全审查,不过业务往来依然不顺畅。军需单位有采购意向,工厂有生产条件,两者之间仿佛隔了一道模糊的屏障。2023年12月那个行业论坛上,他在餐桌上愤愤不平地抱怨,提到厂里新购置的五轴加工中心宁可闲置,也不敢承接民用产品的生产订单。
民企怎么进场分蛋糕?
转折点是在今年三月。老张在江苏省工信厅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了《关于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构建军民信息共享机制"的内容让他十分兴奋。紧接着的第二天,他立刻指派专人负责关注省国防科工办的相关会议。到了四月十五日,他们参加了"军转民技术成果交流洽谈会",带着自己创新制作的轻质化材料,径直与某家军工企业的采购主管取得了联系。早先送出名片总没着落,就在那次会议里,对方的总工程师自己找上门来,添加了我的联系方式,老张讲起这事儿,脸上总挂着笑意。
技术优势怎么变成订单?
五月份迎来了真正的挑战。有人提出了一个卫星部件的制造任务,要求精度达到0.005毫米。老张带领技术小组连续工作了三天,制定的加工流程特别吸收了他们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制造零件时的节约成本方法。指导意见中提到要"促进高新实用技术在双方间流通",他们把民用产品制造中的高效管理措施也运用了上去,最终报价比其他公司低了12%。"6月8日收到中标通知书那天,厂里食堂特意加了两个硬菜。
配套服务找谁对接?
不过资质维护曾经让老张感到困扰。在保密认证临近失效时,省军民融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亲自到访,协助他们找出了17个档案管理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原本觉得这些是企业内部的责任,却不知道政府部门设有专门的服务机构。7月份复审结束时,老张做了个比较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仅材料性能检测这一项,借助政府提供的公共平台就节省了将近8万元费用。
老张所在的企业,军品制造任务已排满至岁末,民用产品开发团队也在积极行动,将军事规范中的管理措施移植到医疗器具零件制造环节。他日前在社交平台上公布了一张培训区新贴的条幅照片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上面写着"军用技术民用化开拓新领域,民用领域融入军事科技提升能力"。条幅下方互动区里,不少同行留言询问政策说明会怎样报名参加。
实施政策并非空谈,关键在于缩小信息差距,多加留意细节。若想在军民结合领域稳步前行,建议先解决好税收减免、资格审核、资源匹配这三个实际问题。若觉得内容有价值,请点赞并分享给有需要的人,今后会继续探讨老张他们如何将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的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