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和在北京工作的老同学王强见了面,知道了他在职业道路上的一个变化过程。王强以前在华为工作了八年,主要负责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现在,他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作,并且做得很好。他的职业发展经历有很多变化,可能对那些在职业上感到困惑的技术人员有一些帮助。
从技术专家到产业研究员的心路历程
王强在32岁那年感受到了职业发展的停滞。尽管在华为公司收入相当可观,然而日复一日进行的漏洞排查和渗透检测工作,使他慢慢失去了工作热情。进入2020年,受疫情影响,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读《中国网络安全产业白皮书》上。
你清楚吗,当我读到研究院公布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形势报告》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首次察觉到技术之外存在更宽广的领域。王强说话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双眼闪闪发亮。去年三月,他鼓足勇气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递上了个人申请材料。
体制内研究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面试时,主考官提的一个问题,他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那就是询问他认为我国工业控制系统最需要警惕的安全隐患是什么,王强根据自己长期在第一线的工作经验,分析了PLC系统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也谈到了5G技术融合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整个回答过程中,他都是用实际数据作为支撑的。
他们更注重行业观察和经验积累的融合,王强小口喝着咖啡,他们团队七个人当中,有四个是离开公司转来的技术精英,他加入公司半年,就负责撰写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的阐释文章。
在政策与技术的十字路口找到新方向
今年年初,王强加入了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所的一个重点研究项目。为了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中的安全工作,他带领团队前往长三角地区的十二家智能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苏州的一家汽车配件公司,亲眼目睹他们依照我们的意见改进了工厂控制系统的安全措施,那种满足感是编写程序无法比拟的。接着,他拿出手机给我展示了科研团队的最新作品——《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指南》。
聚会接近尾声时,王强透露了下个月将前往东莞考察。当他打开行李箱,里面摆放着行业分析和测试工具,我忽然领悟到,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实际应用,可能是技术人员最理想的落脚点。正如他本人所言:在此处,他敲打的每一个字符,都有可能左右某个领域的未来走向。
如果你正处在职业方向选择的困惑中,不妨先冷静下来,想想五年之后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模样。可以看看这个经历,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