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哥在深圳南山区的一家电子公司担任供应链主管已经五年了,上个月他突然因为忧虑而头发变得更加花白。他们公司主要生产智能穿戴产品,每年要向欧洲市场出口上千个集装箱的货物。然而,今年三月初,海关总署告知他们,从四月一日开始,出口这类产品必须提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5年第1号》所规定的能效证明文件。
工信部2025年1号公告是什么?
最开始工厂里没人重视这件事,以为只是份普通的规范文件。后来朱哥拿着正式通告去咨询专业检测单位,才明白自己受骗了——公告里新增的关于移动设备节能的规定,规定蓝牙状态下待机电流需低于5毫安,但他们目前使用的联发科处理器,实际测量时待机电流能达到8毫安。若不进行调整,几千台已预订的产品将全部作废。
公告关键改变有哪些?
正忙得团团转的时候,朱哥认真查看了公告的补充材料,了解到有三个关键的调整,分别是增加了七种必须经过认证的产品清单,其中智能手环被包含在内,还有测试环境从以前的实验室条件改成了零下十度到四十五度的极端温度场合,另外产品外包装上必须单独标注蓝色的能源效率标记,这个标记必须是工信部授权的机构发放的电子凭证。
不合规有什么后果?
更糟糕的是,3月15日那天,朱哥接到东莞合作单位的电话,告知他们为长三角某企业代制的智能手表,由于没有及时理解公告中"无线充电转换效率要达到75%以上"的说明,整批产品被扣在了上海港口,每天还要支付两万元的仓储费用,这让朱哥感到十分震惊,他马上召集工程部门,连夜召开会议,并决定立刻更换低功耗的芯片。
调整芯片并非易事,新设计需重新设计电路板、制作样品、进行验证,仅模具费用就要六十万元。朱哥鼓起勇气向CEO申请资金时,手机突然收到客户发来的催促邮件,内容是:"若4月15日之前拿不到工信部公告指明的CNAS检测报告,就要启动赔偿条款。"这种压力如同深圳湾的海浪,接连不断地冲击着他的精神。
企业怎么做合规准备?
转折点发生在三月二十日,工信部官方网站发布了相关说明,朱哥看到"临时性政策"这几个字顿时精神一振——文件指出四月一日之前生产的产品,只要持有3C认证,就能将使用期限延长到九月三十日。他立刻决定,把仓库里两千台旧型号产品优先卖到国外去,同事们都说这是在风险中寻找机会。
朱哥的办公区域里,张贴了许多记录进展的图表,上面显示着,三月二十八日新芯片样品制作完毕,四月五日顺利通过了华测的能效检测,四月八日获得了工信部的电子标签授权码,这些成果都一一标注在表上。前天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5年第1号,第一批符合规定的手环被装箱,运往汉堡港,朱哥目送着集装箱离开,看着箱体上的海关检查印章,忍不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身体向后倚靠在集装箱上,手机提示傍晚可能有雷阵雨,但朱哥却觉得天空从未如此晴朗。为了满足公告上规定的十二份检测材料,那些天每天只睡四小时,最终努力得到了回报。
如果你从事电子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5年第1号,最好立刻访问工信部网站获取通知全文,以免事后补救。若觉得内容有价值,请给予支持,欢迎在留言区讨论你们公司如何应对这次规则审查,可以保存下来以后阅读,关注我,下一期将介绍芯片更换的节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