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层安监干部的"转机"
张林和我相识已有十余年,彼此是多年的朋友,他在基层安全监督部门服务了八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家安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3月,他被安排到新成立的工业园区安全监管办公室,这个办公室专门负责监管园区的安全事务,他本人则具体负责对园区内五十多家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他起初非常开心,认为总算找到了可以一展身手的场合。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意识到这个地方的情况远比他料想的要麻烦。园区里不同公司的安全管理程度很不一致,有些甚至没有健全的隐患检查机制。更糟糕的是,由于是新成立的监督部门,他们能够调动的执法力量非常不足。
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怎么监管
去年六月,张林到区域内的一个精细化工公司考察,察觉到了一个不安全的违规生产情形。然而,在张林提交纠正通告后,公司主管不但不重视,还间接表示"这类情况很常见"。
那件事使张林明白,单靠执行检查这一手段,很难彻底根除问题,他和同事们必须从源头探寻办法。
如何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作用
八月份,张林在市局参与了一次由安监总局和工信部共同组织的行业规范学习活动。会议中,专业人士阐述了一个看法:安全运营的根本在于"系统化运作",并非死板执行规定。
这次培训为张林带来了新的想法。回到工作岗位后,他和同事们一起重新整理了当地各个公司的种类和特性。
九月份,他们试着将五十多家公司划分成不同组别,以便针对各类风险进行管理。对那些风险较高的公司,进行重点监控,至于具备一定安全管理体系基础的其他公司,则借助行业协会的协助,促进其规范化发展。
国家安监总局的政策落地
十月份,园区里情形有了些不同。不少公司主动去联系管理部门,打听新规的落实情况。这些公司都接到了总部的通知,要它们参照国家安监总局刚发的《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指南》来调整工作。
张林他们抓住时机,安排了三次政策说明会,这些会议跟以前那种讲道理的形式不一样,这次他们主要讲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例如,怎么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国家安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还有安全方面的支出能享受哪些税收优惠。
实践证明,这种"官方推动+公司自发"的方式成效明显。截至上一年底,基地里的核心公司全都达成了三级规范化要求,常规事件的发生率较去年同期减少了四成。
张林在这场基层监管变革中深有感触,新时代的安全监督并非仅是简单的追踪与反追踪,而是要巧妙运用国家层面的政策,充分激发各方的参与热情,共同建立起一种合作、治理、共享的全新监管模式。
要是这篇文章让你有所领悟,不妨留言分享心得体会。想要获取更多安全作业方面的实用知识,可以订阅公众号持续获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