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想知道,当一家科技企业处在守法的两难境地,会是谁帮他们找到方向?我的一位朋友老王最近的事情,也许可以提供启示,这背后得益于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给出的精准指导。
老王在海淀区一家智能领域企业担任法务主管,去年十月遭遇了难题。公司新制作的语音识别系统即将推出,但数据保护与网络爬虫合法化等事项让他倍感压力。他的团队连续加班三天完成的合规性文件,被合作律所全盘否定,眼看产品发布时间就要耽搁,老王焦躁不安。
怎样联系工信部咨询?老王当时有个问题,在百度上查了很多次。他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进了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在意见反馈区找到了网上提问的地方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凌晨一点半发了求助帖子,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九点就接到产业政策科张老师打来的电话了。
张老师没有直接讲规则,而是先询问了产品技术基础和数据收集的界限。在明白公司为老年人设计语音陪伴功能的原因后,张老师建议他们主要参考去年工信部公布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政策汇编》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管理规定》中关于算法公开透明的标准,并且特别强调了“技术上保持中立,但责任上不保持中立”的监管原则。
合规整改要注意啥?老王接过了张老师递来的《北京市信息技术服务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解答手册》,愣住了,手册里关于“App 开发者责任清单”的部分,详细列出了四十三条具体要求,让他一时看不过来。11 月 5 日那天,他领着技术骨干,前往工信部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候了三个钟头,参与了免费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学习产品合规的知识。现场有专家,借助一个“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框架,把复杂的隐私设计理念阐释得非常清楚,连负责编写程序的小李,都听得连连称是。
老王最难忘的是去年的双十二前夜。当时公司进行代码审查,发现用户资料处理系统里的信息保护不够到位。距离计划好的启用时间,只剩下两天两夜。他决定孤注一掷,又拨了次通信行业的求助电话。未曾料到,那天晚上十点钟,张老师就与两位技术专家进行了视频通话,亲自示范如何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改进脱敏算法,直到凌晨两点十七分,改进后的方案才得以获批。
今年一月八日,老王的公司得到了工信部授予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测评证书》。产品发布会的后台,他看到体验区里拿着语音设备笑得不停歇的退休教师们,忽然领悟到:北京工业和信息化的主管部门,从来不只是冷漠的管理者,反而是公司创新过程中的“合格引路人”。
倘若你的朋友的公司也正遭遇技术革新与法规遵循的双重挑战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不妨讲述一下老王的经历。可以相信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周到支持,将助力众多公司沿着正途奋勇前行。若觉得内容有价值,请给予支持,那些有相似情况的人也欢迎留言探讨,不要忘记将信息传递给有需求的人,请关注我,未来会有更多行业洞见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