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后台频繁收到私信,询问二十五号文件推行后工业和信息化部25号令,工厂究竟该如何应对。恰巧我一位老同学老张上个月遭遇过的问题,今天咱们详细剖析,全是真实经历,希望那些既想达标又不希望失去业务的经营者认真阅读。
老张在青岛城阳经营一家精密仪器制造企业,主要生产医疗器械相关零件。去年年底接到了三笔重要订单,加班加点生产到今年二月,眼看交付日期越来越近,工厂里的数控机床却突然故障——主轴发出异常声响,而且加工的精确度每天降低零点零二毫米。维修人员前来检查三次后断言:"必须更换伺服马达,只有原装零件,最早也要十五天才能到位。"
老张这下可慌了神,合同里规定罚金是按每一天计算的,绝对不能耽搁。他因为和本地五金市场的老李关系不错,当天就弄回来一台二手电机,"先暂时应付一下,等正式的零件到了再更换"。虽然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已经盘算着就这么用旧的了——新电机要花六万块,而二手的只要一万二。
没想到3月1日刚开始工作,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工信部门联合的检查组就来到工厂,带队的中队长王拿着检测工具绕着机床走了三圈,设备突然发出啪的一声停止运行,"老张,明白25号规定第12条的内容吗?重要零件的修理必须使用合格的原材料,相关的登记资料让我检查一下。"
老张当时脸色就变了。检测设备上清楚地表明电机指标超出了20%。维修记录里也没有任何人的确认。因此立刻发出了纠正指令,整个车间停工三天,并且处以五万元的罚款。更糟糕的是,那批已经运出去的零件都被叫回了。由于电机存在缺陷造成的尺寸误差,客户干脆取消了后续的采购计划。
老张在车间里抽烟的时候,心里盘算了一下,总共要赔出去将近四十万,其中包括五万元的罚款,二十万元的订单违约金,还有拆机返工产生的费用。后来他跟我聊天,情绪激动地拍着大腿说,要是早听老王的话,去年让他帮忙办理合规备案手续时,就应该把设备维修的事情给安排妥当。
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25号文件中的"核心生产设备维护"部分,绝不能忽视。老张遇到这样的情况,处理方式有三个方面:首先,不论更换零件还是进行维修,都要选择在工信部备案的供应商名单里的商家,现在官方网站可以直接查询;其次,任何维修行为都必须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即便是更换一个螺丝也要有相应的记录;最后,如果更换的是关键部件,需要提前四十八小时在工业系统平台上进行登记,这个平台刚刚在三月升级过,可以用手机进行操作。
这次事件让老张变得谨慎了。他在工厂里单独划出一间房作为设备资料存放处,新购的电机除了要核对出厂合格证明,还必须让销售方提交《符合二十五号文件技术标准说明》。上周我去考察时,看到维修人员更换一个滤芯就要拍摄五张照片,分别是拆卸前的情况、零件的标识、安装步骤、数据核对以及两人确认签字,整个操作过程一丝不苟。
有些管理者可能会觉得这个过程比较繁琐,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最新的官方说明:在今年年底之前进行合规性升级的企业,在来年申请专精特新认定时会获得加分,并且能够优先获得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支持。以老张为例工业和信息化部25号令,他上个月按照新规定完成了整改工作,城阳工信局的同志就主动联系他,表示他的企业情况符合"合规标杆企业"的申报条件,如果成功评选,接下来一年的税收负担能够减轻很多。
临近收官,提醒那些犹豫不决的经营者注意:李沧地区一家童装制造企业,由于缝纫作业的针脚质量未达标准,被勒令进行修正,经营者不愿舍弃十台老旧设备,导致月度出货量从八千件锐减至四千件——如今客户在签订契约时,首要审查二十五号文件的相关凭证,若缺位,则交易无法达成。此番情形并非夸大其词,法规实施本就这般具体真切。
如果有相似情况,或者对登记机器还有困惑,可以在留言区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可以点赞,并且转发给工厂里管制造的同事,这样能早点准备,避免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