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在单位工作很多年,没料到自己会因一份普通资料出问题。他是东莞某个电子零件加工点的负责人工业和信息化部11号令,平时只关注设备信息和生产记录,直到去年九月被官方突然检查,才明白遵守规定有多重要。
去年夏季,公司承接了一项重要业务,完成期限仅有四十五天。制造部门连续工作了一个月,王磊每天都在生产环节上监督,最终使产品达标率维持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二。就在他觉得可以稍微休息时,车间老张拿着一封检查文件急匆匆赶过来,他的脸色比工场里的安全帽还要苍白:“王经理,市工业信息化部门的人后天要检查,指出咱们去年的能源使用统计没有依照新标准提交。”
工信局11号令是什么?
王磊从抽屉中取出了政策文件合集,手指在目录页停留了片刻,最终定位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这份文件,它在圈内也被称为“11号令”。该文件是前年年底正式出台的,他当时觉得这仅属于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范畴,便安排助理将其存档,此后便未曾翻阅过。“数据报表不都是按期报送的吗?上个月刚让统计人员提交过相关材料。””他嘟囔着翻到其中一条,瞬间后背直冒冷汗:“生产能耗数据需包含实时采集偏差率,并列明数据更正记录他们最近提交的,依旧是沿用了很长时间的“每月统计数据+额外调整值”。
11号令对企业影响大吗?
第二天核查组仅耗时三个小时工业和信息化部11号令,就发现了三项具体问题:初始资料没有按照规定储存六个月,信息传递没有采取加密措施,以及季度能源消耗变化研究缺少风险预测环节。王磊这才明白,十一号文件规定公司必须确保从信息获取的起点到最终处置的整个过程完全符合标准。工厂目前仍在使用五年前的老旧系统,数据不仅保存在本地服务器上,而且通过U盘反复拷贝进行传输,甚至连最基本的进入权限都界定不清。
首先要求进行修正,并且规定必须在特定时间内递交符合规定的文件。检查人员离开时说的这些话,如同重物般搁在王磊心上。如果失去这个合同需要支付赔偿金,而修正工作做得不达标可能会被加入监管目录,进而影响下一阶段的税收减免。那个晚上他在事务所工作到天亮,把第十一条指令逐项剖析:资料归类、身份确认、信息加密、突发状况处理……数十项规定仿佛一张细密的罗网,将他困在核心位置。
企业如何落实11号令?
一个转机是在行业交流会上发生的。邻市一家精密仪器厂的厂长老李拍了拍他肩膀,说他们去年建立了数据中台,投入了80万,却躲过了两次违规的处罚,非常划算。王磊像是找到了重要的线索,会后立刻去了老李的工厂,亲眼观察到他们的生产数据在采集之后就会自动进行加密处理,系统中的每台设备都拥有一个独立的“数字身份证”。
回到东莞的第一周,王磊组织IT部门实施了三项工作,首先给全部生产机器安装了含加密元件的感应装置,其次着手构建了用于信息核验的工作流系统,最后为生产线的管理人员安排了四次关于访问权限控制的辅导课程。老员工们最困扰的部门间申请,在系统提交后半小时就能完成所有步骤。上个月,工厂聘请外部组织进行合规审查,评估报告的结尾说明:“完全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
前天生产会议上,新来的统计员小张向王磊询问:十一号文件规定这么严格,是不是导致费用大幅上升?王磊当时正查看即时电力消耗图表,他露出笑容:你知道咱们上个月节省了多少电费吗?十二万六元。由于系统能够即时预测设备使用负荷的高峰时段,从而避开低谷时段的价格差异……他话还没说完,车间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新接受订单的首批产品检验,全部合格。
如果你也在工业领域辛勤工作,可以找个时间把第11号文件找出来阅读一下。如今遵循规定早已不是可选项,而是维持运营的基本要求。如果觉得有帮助就点个喜欢,转发给身边正为数据统计发愁的同事,关注我,下次再谈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