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正在逐步实现数字化革新,如何在符合规定标准的同时,有效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是众多工厂负责人面临的难题。我的朋友老张,在昆山的一家汽车零件制造企业担任生产主管,近期就经历了一段从困惑到明朗的转型过程,这一系列变化都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简称电子标准院)所建立的标准框架密切相关。
工厂数字化转型为何总踩坑?
老张的工厂去年引进了一套MES系统,目的是为了连接生产数据。但系统运行半年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效果并不理想。车间里的数据采集时常出错,仓库的物料管理系统和生产线之间经常出现故障。供应商的配送信息也无法及时更新。最糟糕的是,已经投入了两百多万,眼看就要白费。老板天天追问进展,老张因此非常焦虑,甚至都上火起泡了。
他多次带领技术团队进行排查,确认问题并非出在系统本身,而是各个环节的数据格式、接口协议完全缺乏统一标准。仓库采用的是A公司的ERP系统,生产线使用的是B品牌的设备,供应商还拥有独立的物流管理软件,各自独立运作,数据交流如同“不同语言的人对话”,根本无法顺畅沟通。
电子标准院的标准能解决什么?
一次行业交流活动上,老张遇到同行谈论相似的难题,对方用力捶着腿说,需要研究电子标准院的“数字化工厂通用要求”,文件里对信息获取整合,以及系统间对接,都有详细规定。老张听了印象深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回到办公室就让助手仔细查了电子标准院的网络信息。
他感到很意外,电子标准院不仅公布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方案》,里面具体说明了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步骤,还就普遍存在的难点分解成了明确的规范单元,例如《制造数据中心技术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执行手册》等,并且还有免费的标准说明手册可以获取。
老张和同事们逐项审视了企业的当前状况,他们察觉到先前存在的系统连接难题,这恰好与规范中关于“跨系统数据交换接口准则”的那部分内容相吻合。规范详细说明了数据获取的频次标准(比如在核心流程中需要秒级获取),界面的协议种类(例如采用OPC UA协议),并且对异常信息的应对方式也提供了示范性措施。
标准落地后工厂有哪些变化?
今年三月,老张依照电子标准院发布的《工业数据空间参考架构》,对工厂的数据流转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他先是召集IT团队和合作方开会议,强制规定所有系统对接都必须依照标准中的“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单是统一数据规格,就耗费了整整两周时间。
没想到效果非常迅速。四月份刚开始,工厂里的数控机床信息借助通用渠道连接到制造执行系统后,生产情况表首次能够即时刷新;库房把扫码设备换成无线射频识别系统之后,物资流动速度加快了三成;供货商利用公开的调用方式连接到厂区网络后,材料积压状况减轻了八成。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六月份的客户审查中,审查人员发现生产记录完全满足国际汽车行业的IATF 16949规范,纷纷夸赞“记录的追溯程度比不少合资企业都要出色”。这是因为电子标准院的部分基础规范,早已和国际规范实现一致,这让老张的作坊在拓展海外业务时减少了许多麻烦。
小企业推进标准化要花很多钱吗?
老张经常对其他从业者表示,大家不应把规范当作束缚,它其实是节省开支的指引。他做过一个比较,起初依照规范改进接口确实多花费了十五万元,不过避免了后续多次调整的费用,到现在半年里已经因为效率提高补回了这笔开销。此外,电子标准院网站提供大量无偿的标准资料和实例,规模较小的公司能够先从相关的基础规范开始,例如《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中关于“一级数字化”的规定,成本不高效果显著。
老张的工厂现在不仅成功申请了市里的“智能工厂试点”项目,老板也决定明年按照电子标准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选型要求》来安装一套新的供应链合作系统。他经常说,过去搞数字化像是瞎摸索,现在有了电子标准院这套国家标准体系,心里就安稳多了,感觉像是老司机用导航开车,不会走错方向。
如果你正为工厂的数字化升级标准感到困惑,不妨访问电子标准院网站,那里可以查到适用的行业规范,直接通过编号就能下载相关文件。遵循标准体系来实施,才能确保每一项投入都用在关键处。如果觉得这些信息有帮助,记得点赞和收藏,再转发给更多需要的人,这样能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高效完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