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最近经常在办公室叹气。他是自动化系的主任,已经指导了十届毕业生。他手里拿着企业反馈的表格,眉头皱得非常紧。表格上写着,学生理论知识很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普遍不行。这样的抱怨,从长三角的智能制造公司接连不断地传来。
部属高校如何强实践教学
去年九月,在苏州工业园区看望往届毕业生,老李在交流会上听到这话心里不痛快。那天下午,几个本科毕业五年的学生围住他,诉说心里话:学校的控制系统课程讲得细,可真到工厂调整机器人参数时,他们当时还得临时学PLC编程。回程的高速列车上,他拿出了教育主管机构新颁布的《关于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方向的若干准则》,手机的光亮映照着外面渐渐远去的夜色,他头一回仔细思考起这个议题。
部直属高校就业优势案例
开学后,老李在系务会上把课程安排展示了出来,原第七学期的《工业自动化综合实验》调整成了三个部分,八个星期的内容移到了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这个教学工厂是学校与工信部重点合作企业联合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等学校,里面配备了先进的工业机器人设备。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向公司索要的所谓实际任务: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承担新能源制造设备的模拟操作工作,从工艺路线图的设计到控制箱的布线,整个过程都有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部属高校资源如何对接产业
改变出现在今年三月学雷锋活动期间。当时企业导师张工带领学生检查模拟生产线,机械专业学生小王操作出现差错造成传感器损坏,他急得额头冒汗。张工没有责备,而是递给 oscilloscope:观察这个脉冲信号,这正是《自动控制原理》中提到的超调现象在设备上的体现。这一幕正好被前来检查的校长看见,他立刻决定,要为产业学院增加300万元设备的开销。
工信部高校产学研模式解析
每周三下午,教学楼B栋的电梯里总是挤满了抱着安全帽的学生,他们去上课。我上周去他们那里参观,亲眼看到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生产数据。有个小组负责调试的分拣设备,其合格率从68%提升到了99.2%。老李站在玻璃墙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等学校,脸上挂着笑容,手机里收到了刚收到的几份工作邀请函。往年这个时候,他们只收到两三家公司的邀请,但今年华为汽车事业部和大疆创新两家公司就预订了半个班的学生。
归根结底,这些工信部直接领导的学校,其响亮名声并非仅仅依靠校园里陈列的旧照片维持。当教师们离开教室,将焊接时的火花、机械臂运作的声响融入教材,那些原本只停留在电路图中的理论,才能够真正发展为中国先进制造的坚实支柱。如果身边有在选择学校时感到困惑的年轻人,可以推荐他们了解那些将实验室设置在产业环节中的大学,也许将来工厂里负责自动化生产的,正是现在在实践工作现场锻炼技术的年轻人,希望这个建议对你有帮助,请点击一下支持,也转发给那些希望孩子有所作为的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