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和老友王工相约在国贸三期那边的蓝蛙喝酒,这位在工信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服务了十五年的技术专家,头一遭主动说要买单。喝了两杯精酿后,他才说正负责的国产芯片项目有了关键进展,脸上洋溢着技术工作者特有的那种纯粹快乐。
什么样的机构能推动中国芯片产业发展
2008年第一次见到王工,他正为国产嵌入式系统运行Windows CE的问题发愁。当时研究中心17楼的实验室光线很暗,里面摆满了各种进口设备,这个情景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在心里。那时候我们连示波器都要从国外买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测试芯片用的探针台,一根探针的价格就相当于我们半年的工资。王工端起酒杯,感慨地提起往事。
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做什么的
转变发生在2014年附近的时候。由于研究机构负责实施了核高基的重大项目,王工的团队着手有计划地解决存储控制器芯片的核心技术难题。去年秋天在王工的房间里,我看到了那份行业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里面详细说明了这些年功率电子器件、第三代半导体等方向取得的显著成就。他指着屏幕说看这几个专利编号,打开的资料库中,成百上千的证书排列得非常密集,让人看了有些目不暇接。
中国微电子研究中心待遇怎么样
谈及报酬,王工露出笑容,说他们那儿的年终奖通常是用项目剩余的实验用品发放的,前年每个人领到两包外国产的焊接材料。这种深植于心的诙谐,正是科研工作者独有的情怀。虽然经济收益不如网络公司,但能够加入制定行业规范,这种荣誉感,据说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喝了几杯之后,王工拿出手机给我展示了最新的工艺进展通报。就在那一刻,我猛然醒悟,正是那些在实验室内默默钻研的科研人员,通过一次次0.01微米的提升,正在刷新国产芯片的技术水准。
读了这个真实案例,你对国家科技自主发展历程有什么想法?可以在留言区谈谈你的见解。如果觉得有启发,请点击赞并转发,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执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