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许多从事通信器材行业的人士都在抱怨产品认证过程繁琐,标准设定让人感到疲惫。本周遇见老周,他兴奋地谈论自家公司新通过审核的5G传输设备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计量中心,整个人显得容光焕发。要说起这回事,还得追溯到三个月前在南京工信部检测中心的那些周折,现在就对他的经历进行梳理,以便给同行们提供一些参考。
通信设备认证要过哪几关?
老周在中山的分公司办了八年厂子,去年开始做5G通信模块的尝试,起初研发团队忙活了半年多,等到样机送去检测时才发现问题——有家独立的检测机构指出射频指标不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计量中心,超出了0.3dB的标准。拿着检测单去找技术人员调整电路、更换零件,折腾了两个月后,指标还是卡在±0.2dB的合格门槛上。客户那边不断催着拿认证文件签合同,那时候他每天盯着测试数据,晚上都睡不安稳。
工信部计量中心检测流程
3月15日,老周带着崭新的样品赶往京城,工信部的通信计量专家先向他列出了个单子:包含电磁兼容性、射频特性、环境适应性三大块共28个小点。最让他记得清楚的是在多探头暗室进行的测试,仪器一启动,频谱仪上的图谱就起伏不定,专家盯着显示屏幕说:"瞧这无用辐射,2.6吉赫兹频点有个3分贝毫瓦的突起"。当场建议他回去检查晶振接地。
检测不过关常见问题
在工厂当天就重新设计了PCB布线,将振荡器附近的滤波电容器由0402规格更换为0603规格。4月2日进行第二次测试,虽然杂散信号有所减弱,但传导灵敏度却降低了1分贝。这次工程师没有让他白费功夫,指着测试报告中的时域波形图指出:"接收电路的抗干扰能力需要加强,可以在放大器前方尝试加入π型阻抗匹配网络"。老周说当时感觉豁然开朗,回到实验室修改电路后效果显著。
怎么提高认证通过率?
最后一次送检在5月28日,这次老周有所改进,提前两周在自家的实验室里把测试大纲中的重点参数演练了三次。计量中心采用罗德施瓦茨的44GHz信号分析仪,该仪器比他所在工厂的设备精确两个数量级,但预先测试的数据误差没有超过0.5dB。三天后收到报告,所有项目全部合格,那天他在检测中心门口接连抽了三支烟,手一直发抖。
老周的样机目前陈列在京东工业店,上个月成功签下了某无人机公司五千套的合同。他回顾这半年的经历,认为最大的体会不是获得认证,而是明白了专业领域必须借助权威机构的支持。那些企图通过第三方检测侥幸过关的想法,在计量中心的对比数据面前完全站不住脚。
同事们如果同样遇到认证难题,不妨去计量中心官网查阅《通信设备检测指南》,先把基础测试做好。对内容觉得有帮助的可以点赞,有关检测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找我,老周表示愿意把他的改进措施拿出来供大家参考。记得把这篇文章保存一下,也许将来会派上用场。